杭锦后旗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的由来

2021-02-18 0

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是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个较为有名的乡镇,它们从南到北依次排开,杨家河如同一条主轴贯穿三个镇,其名字的由来正是与杨家河有关。

清末民初,走西口的移民陆续在杭锦后旗落脚,不少地方逐步形成村落。民国五年,山西河曲人杨满仓、杨米仓全家迁往杨柜(现二道桥镇)居住。次年春,杨氏兄弟筹集糜子数百石,以作工人食粮,开始开挖杨家河。对开挖杨家河的民工,杨家解决吃饭问题,并付一些钱粮作为报酬,因此招揽聚集了一部分走西口的贫苦百姓。

随着杨家河的开挖,又增开了许多支渠,上游的灌溉面积扩大以后,杨家河两岸聚居的人口也不断增加。为了方便人们通行,也便于耕种河两岸的土地,杨氏兄弟选择杨家河流经人口较多的村落处,陆续修建了五座木头大桥,桥上可通行骡马胶车和行人,桥下可行船,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据《杭锦后旗志》记载:“杨氏在干渠上修了五座车马大桥,桥下皆能通船,头、二、三道桥等地也以桥的序列命名,沿袭至今。”

“头道桥”系杨家河第一座桥,随着杨家河桥的建成通行,大桥两边聚居的人口逐渐增多,河两岸的大部分土地因黄河水的浇灌变得肥沃丰腴,夏秋之季成为一片绿洲。头道桥地区1958年属二道桥人民公社辖地;1961年从二道桥公社划出,设头道桥公社;1976年划出部分,设黄河公社;2001年撤销头道桥乡和黄河镇,改建头道桥镇;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将查干乡的三个村并入头道桥镇。地处杨家河上游的头道桥因黄河水的滋润,土地日渐肥沃,逐渐发展成为杭锦后旗的“万亩苹果梨镇”,也成为巴彦淖尔市最大的良种奶牛繁育基地。现在头道桥镇交通发达,包兰铁路穿境而过,原黄河镇设有头道桥火车站,京藏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特别是近几年,头道桥镇在民建村建成“走西口民俗第一村”、啸天农业、太平乳业等现代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成为旅游爱好者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杨家河上从南到北的第二座桥位于杨柜城(现二道桥镇)。杨柜城在杨家河未开挖前就居住着不少走西口移民,这里有几棵枝繁叶茂的胡杨树,现仍生长于镇政府院内。据考证,最早的胡杨树已有430多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1950年,这里属米仓县三区管辖,1958年建立二道桥人民公社,1984年由人民公社改为乡,2000年撤乡建镇。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南小召乡全部、查干乡的6个村被并入二道桥镇,二道桥镇成为全旗四个中心集镇之一。杨家河不仅让这片土地产出大量的粮食,也造就了巴彦淖尔市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流通市场。

杨家河上的第三座桥建在河的中游地段,位于现在的三道桥镇。这里与古镇陕坝东西相望,相距16公里。据当地老年人口述:这里两百年前有人家,一百年前成小镇。由于杨家河纵贯全镇南北,灌溉着大片的土地,使这片土地旱涝保丰收,因此聚集了大量的移民和小商小贩。

1942年,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在河套实行新县制,在现今的三道桥镇新设米仓县,将原临河县的11个乡和原陕坝区的9个乡合并,县政府就设在杨家河桥的西侧。米仓县因走西口移民杨米仓领头开挖杨家河而得名。杨家河是河套西北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又成为黄河支流的水运航道。三道桥也因河而建、因水而兴,其时商贾云集、酒肆林立、人口稠密、物流通达,为边陲重镇。

1950年4月,米仓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9月28日撤销米仓县,成立杭锦后旗。1958年4月,旗政府所在地由三道桥移至陕坝。2014年,米仓县政府旧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杭锦后旗旗委、政府对米仓县政府旧址进行恢复保护,并作为遗址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目前,三道桥镇形成了以“两瓜两菜”(西瓜、甜瓜,脱水菜、大白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西瓜、甜瓜远近闻名。2004年,三道桥镇西甜瓜、脱水菜双双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7年,三道桥西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相关景区:走西口·民俗第一村
转自:《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郎有存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net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作品及图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