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库大道指张家口至库伦(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大道,是我国北方一条兴盛了数百年的商贸大通道,它始于明末、盛于清中、衰于民初。嘉卜寺尔(现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长顺镇)曾是张库大道11个驿站中重要站点之一,是当时旅蒙商往来必经的草原驿站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张库大道在化德县境内共有三条线路:东线(白旗道)经锡林郭勒盟正白旗去往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地区;西线经商都县去往呼市包头地区;中线(恰克图至北京电报线电杆道)为主线,经赛罕塔拉、二连浩特去往库伦、恰克图(俄国境内)。当时为石子路面,沿途有黑色电线杆,杆上有铜质电话线。
初步确定张库大道主线在化德县境内大约52公里,南起河北省康保县毛忽庆村路口,经卫东、五台村,沿民乐淖经朝阳、长顺镇、刀拉胡洞村、乌兰淖东侧经牧场、远大、联合村,北至镶黄旗阿尔沙图。沿途地形为平原、丘陵、沟壑、草原、农田。历史遗迹断断续续,明显处有6段。
张库大道·嘉卜寺尔驿站景区依托张库古商道这一载体,重塑驿站风情主体雕塑群。驼队雕塑由2米×100米道路和4.5米高骆驼12峰、3.3米高人物4名组成,配建驿站、蒙古色、金界壕地域名称等情景剪影930平方米。
化德县(原嘉卜寺)曾是张库大道11个驿站中重要站点之一,是当时旅蒙商往来必经的草原驿站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嘉卜寺驿站就在现长顺街邮政局所处位置。旅蒙商人赶着勒勒车、牵着成百上千骆驼春去秋回,年复一年的往返在张库大道上。现在留存下的遗迹随着城镇建设已不多,但他的文化蕴涵仍存在社会记忆中。
嘉卜寺并不是寺庙,是原来化德县城的名字,现更名为长顺镇。嘉卜寺成为张库大道一个重要节点,基于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嘉卜寺东南10多公里有一个面积颇大的民乐淖,其北边4公里也有一个淖,叫勿兰淖。这两个淖正好在大道沿线,水草丰美,建有车马大店,方便旅蒙商的车队歇脚。旺季这两个淖旁帐房连片,骆驼、牛马最多有上千头。
嘉卜寺虽然在“张库大道”兴盛时小有名气,但使其名声大噪却是日伪时期。1936年5月12日在日本侵略军的支持下,德王在嘉卜寺召开了锡盟各旗群官员、王爷大会,讨论成立“蒙古军政府”及“蒙古军”的组成等重点事项。5月23日通过决议:宣布“蒙古军政府”正式成立。德王将化德改名为“德化市”,蒙名为“额尔德木索雅图浩特”,为蒙古军政府的直辖市,嘉卜寺作为“首都”。改年号为“成吉思汗纪元七三一年”,定旗帜为蓝、红、黄、白四色条旗。
伪满洲国派代表宣读了伪满洲国皇帝傅仪的贺电。并决定,“蒙古军政府”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蒙古军政府”派遣金永昌为驻“满洲国”代表,“满洲国”派玉春为驻“蒙古军政府”的代表。“蒙古军政府”的成立,震惊国内朝野,国内各政治派别高层及东三省、京津地区、河北、山西、陕西、内蒙的老百姓皆知有一个嘉卜寺。就连外国人,日本不必说,原苏联、蒙古、瑞典、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知道嘉卜寺。
1949年1月13日,化德县第二次解放,永远回到人民手中。直到1957年嘉卜寺作为一个区政府的名称仍存在。1957年2月,嘉卜寺区更名化德镇。此后嘉卜寺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历史上张库大道作为我国北方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运输线,拥有“北方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美誉,是一条兴盛了数百年的国际商道,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张库大道·嘉卜寺尔驿站群雕地址: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西北,长顺大街西端
编辑:内蒙古旅游 http://cyly.net